Java设计模式:单例模式

作者 : 开心源码 本文共5020个字,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3分钟 发布时间: 2022-05-12 共169人阅读

设计模式(Design Pattern):是一套被反复使用,多数人知晓的,经过分类编目的,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。

目的: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性代码,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了解,保证代码可靠性。

本文将会用到的关键词:

单例:Singleton

实例:instance

同步:synchronized

类装载器:ClassLoader

单例模式:

单例,顾名思义就是只能有一个、不能再出现第二个。就好像地球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。

在这里就是说: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,并且整个项目系统都能访问该实例。

单例模式共分为两大类:

懒汉模式:实例在第一次使用时创立

饿汉模式:实例在类装载时创立

单例模式UML图

饿汉模式

按照定义我们可以写出一个基本代码: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// 使用private将构造方法私有化,以防外界通过该构造方法创立多个实例

private?Singleton()?{

}

// 因为不能使用构造方法创立实例,所以需要在类的内部创立该类的唯一实例

// 使用static修饰singleton 在外界可以通过类名调用该实例 ? 类名.成员名

static?Singleton singleton =?new?Singleton();?// 1

// 假如使用private封装该实例,则需要增加get方法实现对外界的开放

private?static?Singleton 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// 2

// 增加static,将该方法变成类所有 ? 通过类名访问

public?static?Singleton?getInstance(){

return?instance;

}

//1和2选一种就可,推荐2

}

对于饿汉模式来说,这种写法已经很‘perfect’了,唯一的缺点就是,因为instance的初始化是在类加载时进行的,类加载是由ClassLoader来实现的,假如初始化太早,就会造成资源白费。

当然,假如所需的单例占用的资源很少,并且也不依赖于其余数据,那么这种实现方式也是很好的。

类装载的时机:

new一个对象时

使用反射创立它的实例时

子类被加载时,假如父类还没有加载,就先加载父类

JVM启动时执行主类 会先被加载

懒汉模式

懒汉模式的代码如下

// 代码一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private?static?Singleton instance =?null;

private?Singleton(){

}

public?static?Singleton?getInstance()?{

if?(instance ==?null) {

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?

}

return?instance;?

}

}

每次获取instance之前先进行判断,假如instance为空就new一个出来,否则就直接返回已存在的instance。

这种写法在单线程的时候是没问题的。但是,当有多个线程一起工作的时候,假如有两个线程同时运行到 if (instance == null),都判断为null(第一个线程判断为空之后,并没有继续向下执行,当第二个线程判断的时候instance仍然为空),最终两个线程就各自会创立一个实例出来。这样就破环了单例模式 实例的唯一性,要想保证明例的唯一性就需要使用synchronized,加上一个同步锁:

// 代码二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private?static?Singleton instance =?null;

private?Singleton()?{}

public?static?Singleton?getInstance()?{

synchronized(Singleton.class){

if?(instance ==?null)

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

}

return?instance;

}

}

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之后,getInstance方法就会锁上了。假如有两个线程(T1、T2)同时执行到这个方法时,会有其中一个线程T1取得同步锁,得以继续执行,而另一个线程T2则需要等待,当第T1执行完毕getInstance之后(完成了null判断、对象创立、取得返回值之后),T2线程才会执行执行。

所以这段代码也就避免了代码一中,可能出现由于多线程导致多个实例的情况。但是,这种写法也有一个问题:给getInstance方法加锁,尽管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多个实例问题,但是会强制除T1之外的所有线程等待,实际上会对程序的执行效率造成负面影响。

双重检查(Double-Check)

代码二相对于代码一的效率问题,其实是为理解决1%几率的问题,而使用了一个100%出现的防护盾。那有一个优化的思路,就是把100%出现的防护盾,也改为1%的几率出现,使之只出现在可能会导致多个实例出现的地方。

代码如下:

// 代码三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private?static?Singleton instance =?null;

private?Singleton()?{}

public?static?Singleton?getInstance()?{

if?(instance ==?null){

synchronized(Singleton.class){

if?(instance ==?null)

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

}

}

return?instance;

}

}

这段代码看起来有点复杂,注意其中有两次if(instance==null)的判断,这个叫做『双重检查 Double-Check』。

第一个 if(instance==null),其实是为理解决代码二中的效率问题,只有instance为null的时候,才进入synchronized的代码段大大减少了几率。

第二个if(instance==null),则是跟代码二一样,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多个实例的情况。

这段代码看起来已经完美无瑕了。当然,只是『看起来』,还是有小概率出现问题的。想要充分了解需要先弄清楚以下几个概念:原子操作、指令重排。

原子操作

简单来说,原子操作(atomic)就是不可分割的操作,在计算机中,就是指不会由于线程调度被打断的操作。比方,简单的赋值是一个原子操作:

m?=?6; // 这是个原子操作

如果m原价的值为0,那么对于这个操作,要么执行成功m变成了6,要么是没执行 m还是0,而不会出现诸如m=3这种中间态——即便是在并发的线程中。

但是,公告并赋值就不是一个原子操作:

int?n=6;//这不是一个原子操作

对于这个语句,至少有两个操作:①公告一个变量n ②给n赋值为6——这样就会有一个中间状态:变量n已经被公告了但是还没有被赋值的状态。这样,在多线程中,因为线程执行顺序的不确定性,假如两个线程都使用m,即可能会导致不稳固的结果出现。

指令重排

简单来说,就是计算机为了提高执行效率,会做的少量优化,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情况下,可能会对少量语句的执行顺序进行调整。比方,这一段代码:

int?a ;?// 语句1?

a =?8?;?// 语句2

int?b =?9?;?// 语句3

int?c = a + b ;?// 语句4

正常来说,对于顺序结构,执行的顺序是自上到下,也即1234。但是,因为指令重排

的起因,由于不影响最终的结果,所以,实际执行的顺序可能会变成3124或者者1324。

因为语句3和4没有原子性的问题,语句3和语句4也可能会拆分成原子操作,再重排。——也就是说,对于非原子性的操作,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情况下,其拆分成的原子操作可能会被重新排列执行顺序。

OK,理解了原子操作和指令重排的概念之后,我们再继续看代码三的问题。

主要在于singleton = new Singleton()这句,这并非是一个原子操作,事实上在 JVM 中这句话大概做了下面 3 件事情。

1. 给 singleton 分配内存

2. 调用 Singleton 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成员变量,形成实例

3. 将singleton对象指向分配的内存空间(执行完这步 singleton才是非 null了)

在JVM的即时编译器中存在指令重排序的优化。

也就是说上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顺序是不能保证的,最终的执行顺序可能是 1-2-3 也可能是 1-3-2。假如是后者,则在 3 执行完毕、2 未执行之前,被线程二抢占了,这时 instance 已经是非 null 了(但却没有初始化),所以线程二会直接返回 instance,而后使用,而后顺理成章地报错。

再略微解释一下,就是说,因为有一个『instance已经不为null但是仍没有完成初始化』的中间状态,而这个时候,假如有其余线程恰好运行到第一层if (instance ==null)这里,这里读取到的instance已经不为null了,所以就直接把这个中间状态的instance拿去用了,就会产生问题。这里的关键在于线程T1对instance的写操作没有完成,线程T2就执行了读操作。

对于代码三出现的问题,处理方案为:给instance的公告加上volatile关键字

代码如下: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private?static?volatile?Singleton instance =?null;

private?Singleton()?{}

public?static?Singleton?getInstance()?{

if?(instance ==?null){

synchronized(Singleton.class){

if?(instance ==?null)

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

}

}

return?instance;

}

}

volatile关键字的一个作用是禁止指令重排,把instance公告为volatile之后,对它的写操作就会有一个内存屏障,这样,在它的赋值完成之前,就不用会调用读操作。

注意:volatile阻止的不是singleton = new Singleton()这句话内部[1-2-3]的指令重排,而是保证了在一个写操作([1-2-3])完成之前,不会调用读操作(if (instance == null))。

其它方法:

静态内部类

public?class?Singleton?{

?private?static?class?SingletonHolder?{

?private?static?final?Singleton INSTANCE =?new?Singleton();

}

?private?Singleton?(){}

?public?static?final?Singleton?getInstance()?{

?return?SingletonHolder.INSTANCE;

}

}

这种写法的巧妙之处在于:对于内部类SingletonHolder,它是一个饿汉式的单例实现,在SingletonHolder初始化的时候会由ClassLoader来保证同步,使INSTANCE是一个真单例。

同时,因为SingletonHolder是一个内部类,只在外部类的Singleton的getInstance()中被使用,所以它被加载的时机也就是在getInstance()方法第一次被调用的时候。

它利用了ClassLoader来保证了同步,同时又能让开发者控制类加载的时机。从内部看是一个饿汉式的单例,但是从外部看来,又确实是懒汉式的实现

枚举

public?enum?SingleInstance {

INSTANCE;

?public?void?fun1()?{

?// do something

}

}

// 使用SingleInstance.INSTANCE.fun1();

是不是很简单?而且由于自动序列化机制,保证了线程的绝对安全。三个词概括该方式:简单、高效、安全

这种写法在功能上与共有域方法相近,但是它更简洁,无偿地提供了序列化机制,绝对防止对此实例化,即便是在面对复杂的序列化或者者反射攻击的时候。尽管这中方法还没有广泛采用,但是单元素的枚举类型已经成为实现Singleton的最佳方法。

?为了让学习变得轻松、高效,今天给大家免费分享一套Java教学资源。帮助大家在成为Java架构师的道路上披荆斩棘。需要资料的欢迎加入学习交流群:9285,05736

说明
1.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!
2.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!
3. 不得使用于非法商业用途,不得违反国家法律。否则后果自负!
4. 本站提供的源码、模板、插件等等其他资源,都不包含技术服务请大家谅解!
5.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、失效或广告,请联系管理员处理!
6.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摆设,本站源码仅提供给会员学习使用!
7. 如遇到加密压缩包,请使用360解压,如遇到无法解压的请联系管理员
开心源码网 » Java设计模式:单例模式

发表回复